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No.259(03) 149-158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生态美学还是生态文明美学——在对象性与整体性之间
Ecological Aesthetics 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esthetics: The Tension Between Objectivity and Wholeness

史建成

摘要(Abstract):

中国生态美学自诞生起就面临合法性质疑,一直持续至今。陈望衡的生态文明美学是环境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展开的同时也否定了生态美学的合法性。“自然人化”的主体性理论推动陈先生否认生态作为纯粹自然的审美合法性,但生态美学的建构者并非视生态为“无人”他者。生态存在论美学以现象学为基石,着意抛弃主客二分,彰显人的生态性存在,这是“人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向生活本源的回归。生态实在论借助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和分析美学的知识“语境论”强化了人的生态理性,同样是“人学”的改造。生态文明美学与生态美学矛盾的症结在于前者视“生态”为绝对的对象化他者,否认生态与人黏连一体的原初性。生态美学虽然坚持生态与人的整体性,但在理论中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关系理解且将主体性泛论为主观化,这为主体性理论基于绝对对象化生态视域下的反驳创造了契机。生态文明美学、生态美学共同倡议的生态人文主义还显露出清晰的艺术美学痕迹,体现出主体性与整体性共在的逻辑建构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美学;主体性;对象化;生态人文主义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论争研究”(20CZX0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史建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