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还是生态文明美学——在对象性与整体性之间Ecological Aesthetics 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esthetics: The Tension Between Objectivity and Wholeness
史建成
摘要(Abstract):
中国生态美学自诞生起就面临合法性质疑,一直持续至今。陈望衡的生态文明美学是环境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展开的同时也否定了生态美学的合法性。“自然人化”的主体性理论推动陈先生否认生态作为纯粹自然的审美合法性,但生态美学的建构者并非视生态为“无人”他者。生态存在论美学以现象学为基石,着意抛弃主客二分,彰显人的生态性存在,这是“人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向生活本源的回归。生态实在论借助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和分析美学的知识“语境论”强化了人的生态理性,同样是“人学”的改造。生态文明美学与生态美学矛盾的症结在于前者视“生态”为绝对的对象化他者,否认生态与人黏连一体的原初性。生态美学虽然坚持生态与人的整体性,但在理论中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关系理解且将主体性泛论为主观化,这为主体性理论基于绝对对象化生态视域下的反驳创造了契机。生态文明美学、生态美学共同倡议的生态人文主义还显露出清晰的艺术美学痕迹,体现出主体性与整体性共在的逻辑建构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KeyWords): 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美学;主体性;对象化;生态人文主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论争研究”(20CZX0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史建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 (2)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 (3)程相占:《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
- (4)在《关于“生态”与“环境”之辩》(2015)一文中,曾繁仁将环境美学界定为一种人本主义、人类中心论美学,甚至是一种实体性美学。实体性或曰对象性与关系性分立,彼此不能协调。
- (5)环境美学几乎没有被质疑过存在合法性,这是因为与艺术美学、身体美学、日常生活美学等形态一样,环境美学有着明确的审美对象性焦点,只是能否引发基本原理意义上的革新仍不确定。
- (6)陈望衡:《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光明日报》2015年7月15日,第14版。
- (7)陈望衡:《生态文明与美学的变革》,《求索》2016年第5期。
- (8)陈望衡:《“生态文明美学”初论》,《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 (9)在《新时代的美学——生态文明美学》(2022)中,陈先生一方面突出“任何文明都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生态文明也一样。我们不是为生态而去尊重生态,是为了人而去尊重生态”,另一方面又讲到生态具有“同主体”“拟神性”地位,生态文明美追求的是天人相和之美。生态本身的主体地位一直处于飘忽不定中。
- (10)陈望衡:《生态文明美学辨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 (11)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年,第567页。
- (12)陈望衡:《新时代的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湖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 (13)李泽厚:《从美感两重性到情本体——李泽厚美学文录》,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278页。
- (14)刘纲纪:《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 (15)曾繁仁:《关于“生态”与“环境”之辩——对于生态美学建设的一种回顾》,《求是学刊》2015年第1期。
- (16)曾繁仁:《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 (17)曾繁仁:《生态现象学方法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18)程相占:《生态智慧与地方性审美经验》,《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19)程相占:《文心三角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心论的现代转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 (20)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 (21)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 (22)陈望衡:《生态文明美学辨析》。
- (2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4页。
- (24)程相占:《构建生态人文主义新型美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 (25)曾繁仁、程相占:《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建设》,《鄱阳湖学刊》2014年第3期。
- (26)G.E.Hutchinson,An Introduction to Population Ecolog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p.215.
- (27)李为善、刘奔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8—19页。
- (28)赵汀阳:《跨主体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前言第II-III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