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刊特稿·创刊70周年纪念专栏

  • 伟大建党精神人民底色的生成逻辑和时代价值

    桑学成;曾振华;

    伟大建党精神深蕴人民底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识。从内涵意蕴看,人民性贯穿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全部内容之中,并呈现出根本性、历史性、内在性的特点。从生成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明体现。从时代价值看,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主体明确了“发展依靠谁”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价值目标,坚持人民评判明确了党的执政成效“由谁说了算”的价值判断。

    2025年04期 No.260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走出自我承认的“洞穴之见”

    曹孟勤;

    自我承认的理论将自我的确认限制在人与人关系的范围内,认为普遍的自我意识根源于主体间的相互平等承认。承认理论所确证的普遍自我意识,仅仅是社会性的普遍性,并不是对整个自然世界的普遍性;虽然其在社会范围内具有真实性和善性,但并不必然保证对自然世界的真实性和善性,难免沦落为柏拉图所谓的“洞穴之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走出“洞穴之自我”,以自然为自我生成的根源,由“我们中的我”转向为“自然中的我们”。以自然为根源而生成的自我是人类自我,其内在地亲近自然界和善待自然万物,并使人类对待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手段善升华为目的善。“自然中的我们”是实践性之自我,在成就自然的过程中成就自我,在让自然界美丽的过程中实现善美自我。

    2025年04期 No.260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学研究

  • 什么驱动了高校专业调整?——基于2014—2023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审批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明;伍鹏辉;

    高校专业调整是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家开展教育宏观治理的重要战略措施。研究对2014—2023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审批数据进行梳理,实证探析高校专业调整的驱动因素和变迁逻辑。研究发现,国家战略规划与市场人才需求推动着高校专业调整,高校倾向于备案或审批那些与国家教育事业战略规划相关联以及人才市场中就业率更高的专业。专业成熟度是影响高校专业调整的因素,专业成熟度高的专业容易发生调整。另外,不同学科在应对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时呈现出差异化表现。

    2025年04期 No.260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师资格制度效能评估:理论概述、指标维度和实施路径

    程少波;陈晨;鲜兰;

    效能评估是教师资格制度持续优化与动态完善的关键支撑,在效果、效率和效益三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涵盖多学科理论基础,既发挥着制度监测与优化的本位功能,也承载着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功能,更承担着提升制度证成力与公众信任度的衍生功能。指标体系是实施效能评估的技术前提,围绕“制度设计”“实施执行”“结果效能”“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五个一级指标构建教师资格制度效能评估体系,充分体现了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公平性原则。为确保教师资格制度效能评估工作高效实施,应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严格遵循“评估准备—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发布与反馈”的闭环流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评估组织机制,推动指标体系动态更新,并健全评估结果的反馈与政策转化机制,从而推动教师资格制度的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

    2025年04期 No.260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类世危机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生态转向

    孔令帅;王超;

    人类世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处于多重危机交汇之中,面临资源短缺的生态危机,面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双重冲突的伦理危机,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权力之间的实践危机。教科文组织提倡未来教育实践要以生态为导向,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推动全球教育的变革,以开发绿化课程为载体推动学习内容的更新,以提升教师能力为重点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型,以全机构方法为途径推动教育时空的重构。生态正义是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连接点。未来实现这两者之间的有效对接,需要实现从人文主义到生态正义的发展理念转换,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集体主义的发展伦理转向。在此过程中,中国要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倡议者、促进者和建设者。

    2025年04期 No.260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基于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视角

    李祥云;周志强;王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厘清演变背后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基于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视角揭示了这一内在逻辑:特定时期学前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内生于实现该时期国家发展目标的公共需求及其所需的制度环境。基于这样的理论逻辑,考察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演进与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制度变迁的关系发现:从为实现国家工业化以免费的单位福利供给解放妇女劳动,到为实现总体小康以市场供给为主填补财政退出留下的缺口,再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政府主导供给促进社会和谐,历次学前教育财政制度的调整都遵循一个不变的逻辑,即服从和服务于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公共需求。遵循同样的逻辑,进一步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制度应以满足实现国家基本现代化对学前教育的公共需求为旨归,全面认识学前教育的公共价值,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合理划分政府间学前教育事权,强化中央和省级学前教育的支出责任。

    2025年04期 No.260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心理学研究

  • 国家治理视域下集体行动研究的积极转向及其模型整合

    张林;洪新伟;

    集体行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以往研究主要关注抗争背景下的集体行动,而忽视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综合集体行动的概念和已有研究,提出集体行动的新分类方式及其积极转向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回顾集体行动领域的理论模型发现,现有理论聚焦于微观层面解释集体行动的心理发生机制,且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最后,结合影响集体行动的情境因素,提出集体行动的情境—动机整合模型,阐释微观层面的认知和情绪如何与情境特征相互作用从而激发集体行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集体行动的动态发展变化机制、揭示个体特征在集体行动产生中的作用、挖掘宏观情境因素对集体行动的塑造。

    2025年04期 No.260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论福斯特对美国“另类右翼”的批判——基于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黄志斌;张昊;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既往国内外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存在一个缺憾,即未能关注福斯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其对美国“另类右翼”(Alt-right)的批判。聚焦此问题,阐述福斯特对“另类右翼”所推出的一系列荒诞气候政策的激烈批判,并论述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揭示“另类右翼”的新法西斯主义本质,有助于理解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具体来说,福斯特先是以历史分析法阐述二十世纪的传统法西斯主义,分析美国新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其采取的同质化策略;而后使用阶级分析法揭开“另类右翼”的民粹主义外衣,指责其上台前骗取中下层阶级的选票,上台后转身结盟垄断金融资本。对此,福斯特提出走两阶段的革命路线——生态革命和社会革命,以战胜“另类右翼”。福斯特对“另类右翼”的批判,是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烈现实性、猛烈批判性、激进革命性的理论特质,能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究和现实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4期 No.260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庭外重组协议效力延伸的适用与排斥

    马更新;蒋鹏辉;

    《九民纪要》第115条通过庭外重组协议效力延伸机制初步构建了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制度衔接的逻辑体系,契合困境企业综合性化解债务危机的现实需求。在适用庭外重组协议效力延伸时,应区分权利人对庭外重组协议不同意见的表达,类型化适用禁反言规则。在排斥适用庭外重组协议的效力延伸时,应宽泛释明权利人“受到实质性的不利影响”标准,完善庭外重组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实质性相似”的表决分组标准,限制破产债权转让后受让方的表决权数量以规范表决程序的执行。基于庭外重组与破产和解的相通之处,应准许庭外重组协议效力扩张延伸至破产和解程序。

    2025年04期 No.260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规则的适用与塑造探赜——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视角

    何鹰;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规则的塑造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我国并未参与《销售公约》的制定,但作为《销售公约》的重要成员国,我国以跨境法律进程的内在化之并入方式适用《销售公约》:《民法典》合同篇等立法对《销售公约》予以了大量的借鉴与合理的发展,涉外司法实践与商事仲裁对《销售公约》予以了积极适用。《判例法摘要汇编(2016)》对《销售公约》的101个条款均做出了摘要评析,其中援引中国司法裁判或仲裁裁决中的推理、观点进行评析的《销售公约》条文有57个,彰显了我国对《公约》持续生成与塑造的积极参与,跨境法律过程之“上传”内涵得以体现。在动态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规则塑造过程中,我国涉外法治因应将做出更大贡献。

    2025年04期 No.260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学研究

  • 资本危机结构释谜——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40周年

    许光伟;

    《资本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危机基本理论探究的经典文本。《资本论》中的危机不是概念类集,而是在“唯物史观范畴学”映照下的资本危机整体事件。言下之意,马克思并非推导危机逻辑,而是系统整理与客观陈述“产业资本的危机证成之路”。这同样是《资本论》第二卷的主题。其表明:资本流通场域由于突出反映资本系统的“结构危机”(循环梗阻、代谢断裂),而成为接续直接生产过程“主体危机”的危机一般理论。就流通场而论,资本再生产不独为“肉身的烦恼”,亦是新陈代谢“幽灵的矛盾”,唤作“资本危机”的那种规定性乃是劳动异化幽灵学罩着的经济肉身烦恼。核心隐喻解析:当资本主体不再被驾驭,反而成为主导力量,代谢失序将系统性地发生;换言之,在资本危机意义项下,“代谢危机”与“共同体之死”原本是同一个语词。“资本兽”是食人的算法(资本的主体形象)及危机的再生产关系(资本范畴)——这是马克思坚持“纯粹资本所有制”(剩余价值实现)在危机议题上予以优先研究的缘由。总起来看,以上构成对《资本论》第二卷“结构之谜”的唯物史观解决。

    2025年04期 No.260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闻传播学研究

  • 转译与生成:近代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在地化建构——以周孝庵的新闻实践为考察中心

    胡正强;

    本文以民国著名新闻人周孝庵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如何在近代中西学碰撞的背景下,通过具体的新闻实践和理论论述,实现西方新闻学理论的本土化调适,并参与早期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生成与建构。研究认为,周孝庵的贡献并非简单理论引进,而是一个积极、具有创造性的转译过程。他一方面将西方新闻理念转译为中国文化语境和报业实践所能理解与接纳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在本土实践中生成出一套融合中西、观照现实的新知与规范。本文通过梳理周孝庵的媒体实践、著述论述及其所处历史语境,揭示这一转译与生成过程的具体机制、内在张力与历史影响,从而为理解中国新闻学术的本土化起源提供一个新的典型案例与理论视角。

    2025年04期 No.260 11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语言文学研究

  • 论罗慕士复译《三国演义》的内副文本变化

    许多;

    复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行为,不仅体现了译者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的翻译策略调整,也反映出译者对原作不断深入的理解。罗慕士三次英译《三国演义》,涵盖了节译与全译两种形式,其译本中的注释、标题、前言后记与插图等内副文本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变化不仅源于译者翻译目的、读者定位和出版机构的多重考量,也体现出罗慕士对原作历史性与文学性的深刻思考。通过分析罗慕士三个译本中内副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揭示其变化的内外部动因,进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考。考察罗慕士复译行为中的内副文本变化,不仅彰显了复译行为的必要性与价值,也为《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重要参照。

    2025年04期 No.260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走向田野——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路径调整

    张均;

    “走向田野”是当代文学研究摆脱“悬浮化”困境、应对人工智能挑战、重新扎根中国生活脉络的必要举措。所谓“走向田野”,即是走出图书馆,启动“脚学”,到更广阔天地寻访材料,体验“他者的现实”。踏访旧居/故居、纪念馆、作品原型地等文学遗迹,发掘地方文史资料、档案以及日记、书信、札记等民间文学文献,开展事关作家创作生涯、重要文学事件、重要作品诞生过程之口述工作,都是当代文学研究田野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田野作业为基础,使“活材料”与“死文字”相互生发,可拓宽当代文学问题空间,造就“有温度的学术”。

    2025年04期 No.260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历史学研究

  • 理念与利益:抗战时期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诸多争论之考察

    严海建;

    围绕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价,在朝野及不同背景的团体与个人之间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陈立夫主政中央教育行政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其焦点包括抗战时期高等教育质与量的平衡、应用学科与纯粹学科的关系,以及教育政策的自由与统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诸多争论的背后隐含着朱家骅与陈立夫之间的派系分歧,派系之分对这些争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争论所反映的根本分歧源于陈立夫主政期间推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所导致的结构重组,战时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损害了原本拥有相当自主权且资源保障较为充裕的国立大学的利益。抗战时期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争论折射出战时政策和生态的变化,理念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源分配的利益之争,而舆论上的朝野对立则表明政学关系日益疏离。

    2025年04期 No.260 15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