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刊特稿·创刊70周年纪念专栏

  • 论新时代“大先生”的意蕴及培养造就的实践路径——基于江苏“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践的思考

    宋永忠;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苏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苏派教育,涌现出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育名家。“苏派教育名家”是指具有江苏风格、江苏特质、正在江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名家”。苏派教育名家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先生,关键是要在“大”字上下功夫。实现从苏派教育名家走向新时代“大先生”,需要从树“大理想”、养“大品德”、做“大学问”、炼“大主张”、育“大爱心”和植“大情怀”这六个方面构建和完善培养造就的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No.259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陶行知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三重境界

    周洪宇;曾嘉怡;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先驱者,其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过程呈现出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三重境界,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自在阶段(1891—1905),陶行知在徽州文化、家教传统和蒙馆、经馆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吸收内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自觉阶段(1906—1916),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陶行知开始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理性思考。自为阶段(1917—1946),随着主体意识渐趋成熟并外显于行动,陶行知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和教情的深刻变化,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陶行知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三重境界,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有助于为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和实践样本。

    2025年03期 No.259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教育学研究

  • 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人类学思维范式

    孙彩平;

    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首先解决研究范式这一元理论问题,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其适切选择。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对哲学和人类学两个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的综合,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德育理论知识生产的思考起点、方法的整体理论框架。哲学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强调理论源于人类生活与实践,是将人类生活本身作为理论的最终依据,为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基本的理性立场;人类学语境中的人类学思维关注人类具体的生活与文化实践形态,重视深入现实生活和文化内部发展机制的扎根研究,为人类学思维范式提供了文化立场和方法路径。这种思维范式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有所体现,只是成熟程度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德育研究中的人类学思维呈现出寻求本土文化特殊性的朴素形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发展形态和构建生活德育论的彰显形态。在人类学思维范式下,中国德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三个方向的努力,首先要运用反思性平衡策略处理好中国德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其次是深化传统德育概念的本源性诠释,彰显中国伦理文化的人类学立场,最后要深入中国德育实践现场,提高当代德育中国问题的整体性把握,积极探索解决德育问题的中国策略。

    2025年03期 No.259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础教育的过程性质量评价研究——基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数据

    周明;王天琪;黄建平;

    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解决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顽瘴痼疾,教育过程性质量评价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基于长三角2024年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数据(392518份)关注基础教育过程性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和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人力和财力投入对教师师风师德水平、学生动力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和学校信息化水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投入对于学生动力指数的影响更大;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学生动力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对于教育结果均有正向影响,而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则对体育素养和劳动技能水平两个指标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动力指数对于学生的品德指数、体育素养、劳动意识、劳动技能水平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最大。建议合理配置教育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助力提升教育过程质量;全方位关注教育过程,重点增强学生内驱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教学水平,改善信息化水平的负面影响。

    2025年03期 No.259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走向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

    满建宇;程晋宽;傅金兰;

    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是集任职资格、专业认证、绩效问责于一体的学校领导者的综合表现性、过程性评价,是从“专业标准驱动”的校长评价走向“创新—贡献驱动”的校长效能评价,是教育强国建设关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为了“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走向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已经具有现实的需求、政策导向和循证实践的研究基础。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的模型构建,以人体的机能为喻体,把“领导之心、脑、手和领导之体”作为分析框架,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校领导者效能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价值领导、教育领导、关系领导和具身领导四个一级指标。基于学校领导者效能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效能评价PCPME模型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五个层面的评价闭环,对其他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者的效能评价亦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No.259 5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和路径

    梁云真;王玥;

    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是弥合城乡差距、驱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从教育生态学视域出发,构建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进一步揭示能量系统对数字化转型中复杂动力机制的隐喻。通过对25位乡村学校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存在保守主义下的“技术漠视”和“功利主义”,激进主义下的“技术至上”和“城市崇拜”,师生数字素养薄弱下的“应用障碍”“技术僭越”“注意失焦”“思维惰化”,教学创新“分散割裂”和“思维定式”,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存在“类型单一”“技术焦虑”“供需错配”“路径局限”等现实困境。因此,应对焦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问题探寻生态优化路径:一是凝聚乡村数字共识,助力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二是精准培育数字素养,创建师生数字学习生态;三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推课堂教学生态重塑;四是推进“生态位”协同,补位课堂数字资源建设。

    2025年03期 No.259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心理学研究

  • 心性信仰:中国文化信仰的心理学解读

    彭彦琴;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心性论文化语境,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信仰特质的析取和概括。以高级心智机能为内核的心性信仰不仅精准嵌入中国文化信仰的精髓,更成为信仰研究由传统宗教转换为心理学范式的一个重要标识。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通过体认无我实现认知重构,推动高级心智机能发展;在情感层面通过激活与普遍性的深度联结,强化高级心智机能的情感基础;道德监控机能的自然衍生则是心性信仰得以生成的确证。

    2025年03期 No.259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智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研究专题

  • 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及意识形态话语权

    张志丹;

    以往的生产力理论凭借生产工具标准能够区分人类社会形态,但对于区分“两制并存”世界格局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则捉襟见肘,难敷其用。因此,超越生产工具标准的、体现系统集成式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攸关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新质生产力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人民中心、坚持绿色和谐,有力彰显了它所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由此成为成功破解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准,支撑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需要从战略认知、实践推进和话语传播三方面共同发力。新质生产力理论既满足了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提出的要求,又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话语革新,为夺取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支撑。

    2025年03期 No.259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一个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

    史献芝;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数智时代,传统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底线的被动工作方式,难以回应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在诸多应然的努力方向中,争夺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权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共识辐射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对此,在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集体记忆在主体身份、内容构建、资源存储、作用机制的数字化嬗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治理,筑牢数字集体记忆的话语权威体系;数字化符号建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浸式感知;沉浸式数字渗透,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技术赋能边界;记忆青年化刻写,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际认同链条,以此不断把数智时代的挑战转化为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

    2025年03期 No.259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法学研究

  • 国家间气候变化诉讼的法理限制:突破与应对

    罗国强;魏潇雪;

    现有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在加强气候行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表现乏力,气候脆弱地区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司法机构的救济。由于气候利益的复杂性、气候损失与损害司法求偿的国际法基础不足以及具体因果关系难以确证,国家间气候变化诉讼在诉讼管辖权成立与国家气候责任证明方面面临较大障碍。但通过相关规则完善以增强国际法院公信力,或可降低国家同意管辖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诉讼管辖权的成立障碍;国际法院的气候变化咨询意见可能进一步提升国家气候司法的意愿;气候科学的发展有望为国家间气候变化诉讼在因果关系证明方面提供突破的可能。我国仍处于绿色转型之中,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政治风险可能转移至国际司法领域,对此应构建多层次气候诉讼风险防控体系,坚持推进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气候治理机制,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司法程序,提高国际司法应对能力。

    2025年03期 No.259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救助义务抑或获救权:海上人命救助的条约解释

    马得懿;王志恒;

    海上人命救助愈发构成海洋法与人权法的共同关切。然而,相关国际法框架下海上人命救助的规则体系和国际法义务配置并不乐观,海上人命救助的国际法合理性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为应对海洋环境中的人权保护挑战,推进“海上人命获救权”的规范化进程变得越来越必要。从当前世界范围内海上人命救助活动来看,海上人命救助制度的主要受益群体已经实现从航海人员到非正常海上移民的转变。作为一种基于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海洋伦理理想,海上人命救助义务中的人权诉求不容忽视。在条约的体系整合视域下,“遇险”“安全地点”的条约解释揭示了将人权因素纳入解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诉诸“海上人命获救权”以应对海上人权保护困局,填补相关法律黑洞,具有理论与现实依据,可能成为更切实的路径选择。

    2025年03期 No.259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语言文学研究

  • 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新世界文学困境

    郝岚;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提供了典型案例。韩江所属的韩语文学在新世界文学框架中面临三重困境:如何命名、怎样流通以及本土文学传统遭受忽视。面对“小文学”“弱势文学”等概念因文化语境差异难以适配的情况,提出以语言使用人数为核心的“小语种文学”概念,强调其区别于流散、移民写作的东亚本土性经验。小语种文学在西方中心霸权下遭遇的流通困境,包含跨文化翻译的错漏折射的语言政治不平等,以及国际影响力背后潜藏着小语种国家文化宣传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妥协之间的现实张力。此外,对以韩江作品为代表的小语种本土文学传统的忽视,体现在国际文学奖的选择和对文本的批评解读,往往深陷西方经典理论阐释的惯性框架中,以西方文学传统模式界定其文学价值,忽略其本身与本土传统文化及文学脉络的深层关联。在警惕西方理论收编的危险的同时,重新强调本土文化对小语种作品阐释的意义。以韩江被新世界文学“祝圣”为镜,小语种文学的世界化进程既需突破西方霸权话语的围剿,亦需在技术变革与文化认同的多重张力中重构主体性,这为重新思考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边缘文学提供极具意义的范式。

    2025年03期 No.259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形式与手法:艾亨鲍姆文体理论的立足点考察

    施秋香;柳宏;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艾亨鲍姆从语言学角度探究诗歌文体的“文学性”,把诗歌的声调、节奏、语法、结构等要素联结成诗歌文体的统一整体,构成“独立的意义”。在小说文体研究方面,艾亨鲍姆秉持形式主义的研究范式,从结构布局、叙事笔调、篇幅长短、结尾方式等方面辨析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差异性,并考察小说文体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国别小说特征。艾亨鲍姆不仅对诗歌、小说、悲剧、日记、传记等具体文体有广泛研究,而且对一些具有类型意义的文体形式进行系统阐发,如广义散文体和文学讲述体等。艾亨鲍姆观察到文体形式的演变规律,揭示作家主体的独特手法、作品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学与非文学因素交织等对文学史发展的多重影响,构建出以文本形式分析为横坐标,以作家手法梳理为纵坐标,以文学传统等外部元素为考察背景的立体式文体理论维度。

    2025年03期 No.259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哲学研究

  • 生态美学还是生态文明美学——在对象性与整体性之间

    史建成;

    中国生态美学自诞生起就面临合法性质疑,一直持续至今。陈望衡的生态文明美学是环境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展开的同时也否定了生态美学的合法性。“自然人化”的主体性理论推动陈先生否认生态作为纯粹自然的审美合法性,但生态美学的建构者并非视生态为“无人”他者。生态存在论美学以现象学为基石,着意抛弃主客二分,彰显人的生态性存在,这是“人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向生活本源的回归。生态实在论借助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和分析美学的知识“语境论”强化了人的生态理性,同样是“人学”的改造。生态文明美学与生态美学矛盾的症结在于前者视“生态”为绝对的对象化他者,否认生态与人黏连一体的原初性。生态美学虽然坚持生态与人的整体性,但在理论中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关系理解且将主体性泛论为主观化,这为主体性理论基于绝对对象化生态视域下的反驳创造了契机。生态文明美学、生态美学共同倡议的生态人文主义还显露出清晰的艺术美学痕迹,体现出主体性与整体性共在的逻辑建构仍任重道远。

    2025年03期 No.259 14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加速社会视域下的异化批判

    刘艺;

    新一代社会批判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对现代社会作出了名为“加速社会”的原创性诊断。他指出,晚期现代社会的核心特质是加速,快节奏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常态。“时间的短缺”与“空间的萎缩”也随之造就了人们新的时空体验、新的社会互动模式和新的主体形式。受技术革新影响,生活变得更为便捷,但人们却陷入了“经验缺失性忙碌”,引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反思。技术作为科学合理性的可靠证明出现,却成了一种新的、更加隐蔽的对人进行统治和奴役的方式,成了加速社会中异化的重要工具。在罗萨的加速社会情境下,结合现象学与技术哲学剖析加速在经济、技术与文化之维所带来的异化现象,并以“共鸣”这种超越竞争与加速逻辑为主导的世界关系解构加速背后的本质,分析其作为扬弃异化的价值意蕴,以及展现其对未来社会构想的期冀。

    2025年03期 No.259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